水产研究与教育机构(位于横滨市)已取得完全人工养殖鳗鱼量产所需的核心技术专利。这两项专利分别是关于能够饲养比传统多10倍鳗苗的水槽,以及关于能低价促进快速成长的饲料。在《华盛顿公约》探讨对国际贸易实施管制等背景下,天然资源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养殖方式备受期待。
水产研究机构是隶属于水产厅的国立研究开发法人。该机构于2010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日本鳗鲡的完全人工养殖。
该机构深化了在采卵、孵化、饲养环境方面的知识,“确立了稳定生产5万至10万尾单位优质鳗苗的技术”(鳗苗生产部长风藤行纪)。他们表示,已夯实了完全人工养殖的基础——即人工孵化的鳗苗养至成鳗,再由这些成鳗繁育下一代。
为了将该基础技术商业化,他们取得了两项主要技术的专利。首先是和洋马控股公司(Yanmar Holdings)共同开发的大型水槽技术。该水槽设计旨在让刚孵化不久的鳗鱼幼体舒适生活,并能均匀地吃到饲料。单个水槽可饲养的鳗鱼数量超过研究用小型水槽的10倍,制作成本比传统类型低75%。
另一项是饲料技术。传统上使用稀有的鲨鱼卵作为饲料,但此次取得专利的饲料可使用鸡蛋、乳蛋白等市售材料制作。这是一种“类似浓稠蛋白饮料的东西”(鳗苗生产部量产小组组长须藤龙介),能够促进鳗鱼生长。
水槽技术已于今年4月由洋马公司取得专利,饲料技术则由该机构于4月底取得日本国内专利。国际专利也在申请中。
该机构还与实际从事养殖的民营企业和大学展开合作。在饲料方面与不二制油公司合作,在水循环方面与近畿大学合作。鳗鱼养殖企业山田水产(大分县佐伯市)和城市燃气供应商武州燃气(埼玉县川越市)则负责在养殖现场确认技术的可复制性。
为推进量产,成本也在不断降低。2016年左右,该机构的人工鳗苗生产成本高达每尾4万日元,到2024年已降至1800日元,约为天然鳗苗价格(500-600日元)的3倍水平。2025年,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成本进一步下降”(水产厅)。对于占成本大头的水温调节所需能源费用以及投饵、清扫的人工费用,正通过研究利用地热/废热以及改进自动投饵机等措施努力降低。
水产厅将以这些专利为契机,加强向民营企业和水产试验场普及技术的体制。为保护资源,鳗鱼养殖场可饲养的鳗苗数量设有上限。同时也在推进相关制度的调整。
在将于11月召开的《华盛顿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将商讨是否对鳗鱼国际贸易实施管制。不增加天然资源负担的可持续养殖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高度期待。日本鳗鱼消费量的近八成依赖从中国等地进口,为了保护资源和饮食文化,实现完全人工养殖的商业化不可或缺。
完全人工养殖的商业化已在黄条鰤(hamachi)、金枪鱼方面取得进展,但鳗鱼因其生态充满谜团而被视为最难攻克的难关。另一方面,近畿大学于2023年作为大学首次成功实现完全人工养殖,2024年,日本水产(Nissui)与新日本科学公司也开始就人工鳗苗的量产展开联合研究等,相关努力正在不断扩大。目前餐桌上食用的鳗鱼是由天然鳗苗养殖而成,但日本政府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鳗苗100%人工化的目标。
(佐佐木拓美)
※ 所刊载的投稿为投稿者个人见解,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观点。
**风早隆弘**
瑞银证券 高级分析师/...
**一句话解读:** 比较2020年和2024年两人以上家庭年均支出金额,消费支出从333.5万日元增至360.3万日元,食品支出从96.2万日元增至107.9万日元;而蒲烧鳗鱼的支出则从2686日元减少至2503日元。此外,蒲烧鳗鱼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以2020年为100)在2024年为119.3。由此可见,家庭在蒲烧鳗鱼上的消费量大幅减少。期待鳗鱼养殖技术的发展能改变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