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鳗病防治——赤鳍病

2009-06-30

赤鳍病
        【病因】 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nas hydrophia)或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lla tarda)。
        【主要症状】 病鳗体弱,活力下降,在池边缓游或吊附于饵料台,仅胸鳍发红时鱼体仍能上台摄食。随着病情发展,胸鳍、臀鳍,背鳍等均发红,食欲下降或不摄食,肛门红肿,腹部皮肤充血,具点状出血点;严重者腹部出现红斑或头部、躯干部、尾部皮肤局部坏死,有时下颚亦具出血点。解剖可见肠壁局部或全部充血,肠内无食物,肠黏膜层脱落使肠管内含血色黏液,有时胃、肠内积水,使腹部膨胀、肾脏肿大,充血呈暗红色,脾脏肿大、淤血。体表出血严重时,病鱼严重贫血,使鳃及内脏器官颜色变淡。
        【流行及危害】该病周年发生,主要流行于季节交替的春夏及夏秋季,与气候、水质变化密切相关,仅冬季发病率低。传染速度没有其他细菌性疾病快,各种养殖鳗鲡均可发生。引起的死亡率不高,但不易彻底治愈。
        【诊断】1、凭借外观,各鳍充血及肠道积血色黏液可初步诊断。2、确诊需进行病理分析及病原菌分离鉴定。
        【预防】1、保持养殖池底及池壁清洁,控制养殖池水中病原菌数量。2、保持养殖池水各种理化指标的稳定性。3、操作鱼体时动作轻柔,勿使鱼体受伤。4、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并掌握投饵量,不要使鳗鲡饱食过度。
        【治疗】该病治疗原则是以改善养殖水质环境为主并控制水体病原为辅肋手段,以内服药物为主要治疗措施。
        1、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使有效氯浓度达0.1~0.3毫克/升,每天1次,连续2~3次。
        2、土霉素3~5毫克/升和有机碘1~2毫克/升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次。
        3、病毒净或季铵盐类消毒剂1~2.5毫克/升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次。在水体消毒后,调节水质,在饵料中添加适当抗菌药物,并添加适量维生素C及维生素A、E或B族维生素,连续投喂5~10天。
        【注意事项】鳗鱼的鳍充血现象,在多种情况下均发生,如水环境条件突变,密度过高,筛选或运输鱼体操作等,这些由应激产生的鳍充血往往仅表现为臀鳍充血,其他鳍正常,所以应激赤鳍与赤鳍病严加区分

分享